再读莫泊桑的《项链》所感悟的东西
虚伪项链映照真实人生
记得上高一时,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小说叫《项链》。莫泊桑的《项链》当时学习时正值青春年少,少不经事的年龄,没有真正的读懂,如今读懂了却已是中年人。
十九世纪的法国,浮华渡金,莫泊桑以手术刀般精准的目光剖开时代的病灶。《项链》中那颗假珍珠折射的光,不独是玛蒂尔德的笑柄,竟是凡尘中每个沉浮灵魂的剪影。
一条项链,不仅改变了一对夫妇的余生轨迹,也无情昭示着人性中那挥之不去却该警惕的迷雾:虚荣,这颗包裹在甜美毒汁中的珠,足以篡改命运的剧本。
玛蒂尔德在心底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华美而不切实际的幻境,渴望锦衣玉食、珠宝簇拥。我们何尝不是如此?年轻的我们同样渴望锦衣玉食,然而现实的柴米油盐,成了我们生活沉重的枷锁。
纵使马蒂尔德丈夫倾尽积蓄送上新衣,当赴宴的阶梯即将铺就,那无可替代的奢靡光晕,却非要一串昂贵的项链才能完成。
欲望的无底深渊,终将吞噬踏足之人。 她在好友的首饰匣里寻得那串流光溢彩的“珍珠”项链,镜中映照的不仅是她的华服盛妆,更是虚荣填满空洞后短暂而致命的满足——这虚幻的充盈感,实则预言了她后半生的倾覆。
曾经年少轻狂的我,什么首饰都没有。但是总爱幻想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财富,总爱做甜美的梦。总爱虚荣,总爱面子。
作家宋默曾言:“我们总以为得到向往之物便得满足,岂知更大的欲望早已伏于其后。”礼服不过是起点,项链也非终点,虚妄的满足感背后,永无止息的欲壑正悄然掘深。舞会上那转瞬即逝的光环,代价竟是她与丈夫此后十年青春与自由。
项链不翼而飞,如晴天霹雳撕裂了他们原本拮据却尚有尊严的生活。当面对那三万六千法郎的天价,玛蒂尔德夫妇被迫舍弃一切体面。洛瓦塞尔签下足以碾碎未来的借据,玛蒂尔德则褪下娇嫩的双手,任由粗粝的家务刻下皱纹与沟壑。
体面终成负担,唯有放下面子才能真正抬头负重。 面子如精美囚笼,锁住觉醒的可能。他们被迫典当全部骄傲借债度日,女佣消失,陋室成了日常,玛蒂尔德甚至要为一枚铜板与小贩激烈争论。繁重的劳动反而成了她的救赎,粗粝的打磨中,某种更坚韧的东西在悄然生长——一种面对现实的力量。知道生命意义所在者,可承受任何一种生活。”浮华表面的破碎暴露了生活的重量,但正是放下虚荣的重负,才能扛起那份真实的重担。
十年炼狱般的挣扎终了,玛蒂尔德成了她当年最不屑的模样。粗糙的手指、佝偻的脊背、直率的嗓门——曾经拼命撑起的阶层空壳荡然无存。然而当她偶遇旧友,坦然诉说那段岁月时,眉宇间竟无一丝昔日的惶恐。
只有认领平凡,灵魂方可真正归家。
正如周国平所言,人的成长始于发现世界中心并非自己,继而是努力而徒然的觉醒,终归于拥抱平凡本身的生命静美。知乎上某回答撕开了虚妄:“那鲜衣怒马的少年,归来时不过是中年碌碌为生计折腰的大叔;那长发飘然的少女,终将成为为促销奔波的大妈。”人唯有坦然接受自身在浩渺世间的寻常坐标,才能寻回那被虚荣遮掩太久的内在光亮。
莫泊桑借一串赝品项链的易逝冷光,警示世人:生命的真珠,从来不是身外饰物的虚荣投影,而是平凡岁月里用血汗磨砺出的坚韧心性。
那条项链是个赝品,她的欲念亦是迷障。她曾以钻石之心追求沙砾般浮光,最终却以一己之劳作与泪水,证明那粗砺的生活原来也孕有无法伪饰的珍珠。
生命是一次有去无回的旅程,荣华与困苦皆是注脚。前半生狂奔,后半生沉淀。当世浮华的幻影消尽,愿你能在节制欲望中清醒,在放下面子后明悟,在接纳平凡后获得最恒久的释然与深厚的力量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